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,重庆积极践行 “两山论”,牢记嘱托推进生态治理。作为我国石漠化最为严重的八个地区之一,通过持续治理,巴渝大地绿意盎然。“十四五”以来,全市累计治理岩溶石漠化10.27万公顷,生态成果加速转化为经济收益,“石头山”变成“聚宝盆”。
走进丰都县包栾镇“石里红枫”景区,夏日景致宜人,红枫点缀其间,在阳光下透出微微红意。仔细看,树根竟是扎在石头中顽强生长。几年前,这里还是一片寸草不生的石漠化区域。近年来,景区陆续引进适应当地酸性土壤的17个红枫品种,在恢复生态的同时,也兼顾了观赏性和经济效益。
丰都县包鸾镇石里红枫景区负责人孙宝华介绍:“它在春天来的时候,有五颜六色,所以就吸引了大量的游客。游客来了以后,我们就修一些基础设施,餐厅民宿,以及引进一些游玩项目。里面的一些农户看到游客多了,他就开始搞农家乐、民宿,租给那些来避暑的客人,一个月光租金收入都是1万多,我们支出的务工费,去年就支了400多万。”
石头缝里不但可以种出五彩斑斓的风景,还可以养出郁郁葱葱的森林。盛夏时节,南川山王坪国家喀斯特公园森林茂密、绿意如潮,成为周边游客避暑纳凉的热门目的地。这里以前也是典型的石漠化区域,经过反复试种,最终选定柳杉和水杉,经过长期管护,才有了如今森林覆盖率高达95.5%的“绿腰带”。
一位游客说:“到处都很好耍,比如爬山,石林这些植被也很好,呼吸新鲜空气。”
重庆悦景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侯璐透露,每年接待游客量不断提升,去年共接待25万人次,旅游综合收入达到800万元,带动周边村民收入增长30%,实现增收致富。
近年来,重庆在石漠化治理上的步伐不断加快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累计完成治理5.1万公顷,“十四五”以来又新增治理10.27万公顷。今年7月,我市正式启动乌江流域石漠化治理与水源涵养修复工程,覆盖涪陵、南川、丰都三地,涉及面积21.59万亩。
市林业局生态处处长张毅表示,通过积极争取国家的“双重工程” 造林绿化项目,加强对石漠化各类的造林绿化工作,重点实施好乌江流域石漠化治理,进一步研发适应重庆地区特点的石漠化治理的一些技术,推广应用好的技术,尽量减少石漠化的程度。
(重庆广电-第1眼TV综合报道)